——萍乡市工商局
萍乡市工业陶瓷生产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经历了新旧两个世纪40年的发展,其工业陶瓷市场主体从无到有,由弱至强,形成了以湘东区为中心,辐射全市三县三区的陶瓷产业集群;工业陶瓷产品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70%,生产规模排第一。2009年,湘东区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称号。为全面客观地了解萍乡市工业陶瓷产业的现状,明确工业陶瓷产业未来发展定位,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工业陶瓷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产业水平的整合提升,根据省工商局的要求,我局组织有关人员,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对全市工业陶瓷企业进行了摸底调查。为保证本次调查结果准确细致,我局采取多种调查方式相结合:①选择部分规模以上陶瓷企业进行实地调查;②向环保、科技、统计、税务等部门搜集有关数据。现将本次调查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萍乡市工业陶瓷行业概况
(一)经济规模总量逐年扩大
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工业陶瓷生产企业184家(,总注册资金57349.47万元(见图表3),解决近5万人的劳动就业问题(见图表2),年生产工业陶瓷45万吨、1500万件,完成工业总产值60亿元,实现利税10亿元(见图表4)。
(二)组织结构日趋优化
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制、破产重组基本结束,资产存量进一步盘活,企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一大批民营企业迅速发展,成为陶瓷产业的骨干力量。在萍乡市184家工业陶瓷生产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1.8%,股份制企业占6%,集体所有制企业占2%,已经形成了民营企业为主、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结构体系。
(三)产品结构不断改善、技术创新成果明显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萍乡市工业陶瓷生产已由原来的单一的耐磨陶瓷发展为如今的微晶中高铝研磨球、分子筛、催化剂、瓷衬、瓷砖等上千个耐酸、耐碱、耐高温、防腐蚀品种的新型陶瓷。采用世界领先水平的纳米陶瓷超滤膜及其成套装置,以生产技术含量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强度耐酸工程陶瓷、节能用蓄热陶瓷、化工用新型规整填料等为主。特别是湘东陶瓷行业产品创新成果显著,获国家专利108项、国家级品牌8项、省级品牌10项、产品质量认证37个。
二、工业陶瓷市场主体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
(一)工业陶瓷市场主体发展历程
1.市场主体数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后期,我市工业陶瓷生产企业数呈“井喷式”增长,90年代末达到历史最高值326户。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的完善,萍乡市工业陶瓷市场主体数量开始呈下降趋势,2009年底市场主体数比90年代最高峰下降了43.56%。以湘东区为例,上世纪90年代引以为豪的乡镇集体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名义上的4家了。曾作为工业陶瓷领军的下埠镇木马村,由90年代最多时的48家企业,减少至18家。另从图表5我们看到,萍乡市的工业陶瓷市场主体在80年代以前全部集中在湘东;90年代有4家企业开办在安源和开发区;进入21世纪,全市各个县区都有工业陶瓷企业落户。至2009年底,湘东占55.4 %,其他县区占44.6%。
2.从业人数的变化。萍乡市工业陶瓷行业的从业人员数不像主体数量的回折变化,而是呈现出一种上升势头。2009年末的从业人员比90年代末还增加了107.72%。
3.注册资本、产值、利税变化。工业陶瓷生产企业的资本投入在稳步上升,创造的产值和利税也是呈递增趋势,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资产投入和利税的大幅飚升。
(二)现状分析
综合户数、从业人员数、注册资本、产值和利税等图表,我们看到了这样的一种现象:萍乡市工业陶瓷市场主体数从上世纪90年代末期的326家下降到2009年底的184家,而从业人员、注册资本、产值和利税却在户数数量下降的同时大幅上升。为此,调查人员分别对以上数据进行了专项分析。
1.户数下降的原因。一是行业发展失控,市场竞争混乱。上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化工、石油等行业的发展,作为可替代国外进口且耐酸、耐碱、耐高温的工业陶瓷成为人人争抢的“香饽饽”,一批敢为人先的萍乡人抓住有利时机,顺利地完成了“市场一跃”,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财富神话激励了一批又一批的萍乡人,种田的农民放下锄头,进厂当了工业陶瓷推销员,推销员淘了第一桶金后认为销别人的产品,不如自己也投资办实体自己生产。在没有技术、没有产品项目的情况下,一哄而上,重复建设,整个行业失去了平衡,行业内部自相残杀,大打价格战,企业利润骤减,其后果是市场基本法则开始显威——优胜劣汰。二是环境污染严重导致被淘汰。陶瓷产业是典型的污染产业,其废气排放量位居各行业首位,约占50%;二氧化硫排放量居第二位,约占25%;工业粉尘排放量居首位,约占99%。由于不少陶瓷企业初成立时比较盲目,缺少科学规划设计,且大多紧靠中心城区,随着城市的扩张、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环保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产业与城市发展不相融的被动局面。以湘东为例,仅2002、2003两年间,该区就关闭倒焰窑工艺的陶瓷生产企业44家,拆除烟囱70余根。三是缺乏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抗风险能力差。萍乡的陶瓷企业大多数为集体改制民营企业,现代化的企业结构甚少,精英级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及营销人才比较缺乏,许多企业还没有走出家族化管理模式,不善于运用资本运营来做大做强,一旦市场稍有风吹草动,企业因抗金融风险能力弱只能是关门。
2.从业人数上升的原因。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以一个150米的烧结炉为例,没有使用自动化数控设备的每班需劳动力约为12人,合格产品出炉率在90%左右,而使用自动化数控设备的每班仅需劳动力6人,合格产品出炉率可达到99%。由此可见,企业生产工艺先进、科技自动化程度高,不仅可节约人工,还可提高效益。但由于使用科技自动化程度高的生产工艺前期投入需占用企业大量资金,而目前市场竞争激烈,多数企业在微利状态下生存,一旦企业进行技改,势必造成市场份额的流失,故萍乡市的绝大多数工业陶瓷企业在生产工艺落后,科技水平、自动化程度不高的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低投入、低产出状态下停滞不前,这也是从业人数上升的主要原因。另外,企业扩产、短期节省成本等原因也促使了从业人数上升。
3.注册资本、产值和利税上升的原因。随着国际、国内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工业陶瓷运用领域得到进一步扩大,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陶瓷产品成为市场强烈关注的目标。而科技含量高伴随的就是高额的利润,如何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分一杯羹,成为工业陶瓷企业的原动力。小打小闹难成气候,只有不断的进行资本和产能扩张,创新研发新产品、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进入21世纪后,面对更加残酷的市场,各家使出浑身解数,通过优胜劣汰,那些资本雄厚的企业得以生存下来,强者更强。“蛋糕越来越大,而分食者却少了”,这也就不难解释注册资本、产值和利税飚升的原因了。
综上所述,户数从90年代末期开始下降,而从业人员、注册资本、产值、税收却在户数数量下降的同时开始大幅上升。这看似矛盾的现象恰恰反映了我市工业陶瓷的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
4.由湘东区一枝独秀到全市各县区全面开花的原因。是什么原因使工业陶瓷企业不再只在“工业陶瓷之都”的湘东区落户,而在萍乡市的其他县区发展。一是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体系不科学。湘东虽已获得“中国工业陶瓷之都”称号,但没有产品研发机构,没有陶瓷专业方面的高级研究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投入微乎其微,且与工业陶瓷生产相配备的上游产业,如采矿、机械制造、能源供给和信息服务、印刷、包装业等下游产业均还在襁褓之中,因此,这一优势产业对地域经济发展发挥辐射和推动作用仍然有限。二是政府引导力度不够。没有系统的发展规划,没有成套的产业政策。三是政府财力支持严重不足。政府应建立相应的行业产业基金,但目前一些企业向国家、省里争取的技改资金都不能及时到位,更别说创新奖励政策的落实。
写到这里,笔者更有一种忧虑:既然工业陶瓷企业有落户湘东区以外的其他县区的理由,那么有没有可能,工业陶瓷企业到萍乡市周边甚至是更远的地方安家落户,谋求更大的发展呢?调查认为不是没有可能,而且是非常有可能。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资源约束日益突出。陶瓷产业是典型的资源消耗型产业,原材料主要从贵州、河南等地购买,主要能源(煤炭)需从内蒙、山西购进,陶瓷机械设备主要从湖南株洲、湘潭等地购进,成本居高不下,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而萍乡市周边的宜春、醴陵等地有大量高品位的瓷泥,在瓷泥产地直接办厂是减少成本的好方法。二是行业自律比较薄弱。萍乡市虽成立了统一的陶瓷行业商会,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在行业自律方面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相互之间缺乏沟通,部份企业在竞争中不尊重对手,新产品不是自己研发,而是一味跟风,争相仿效,造成自相残杀,无序竞争,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难以形成区域性的竞争合力。三是周边地区有更优惠的招商办政策。相对萍乡市周边地区,萍乡算是工业相对较发达地区,一些后起之秀为更快发展地方经济势必会出台更加优惠的土地、人才、税收等政策,如萍乡的近邻宜春市、醴陵市。
三、对策和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政策支持
1.鼓励投资陶瓷工业固定资产项目。建立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实行工业项目前期费用补助制度。凡符合我市陶瓷产业发展政策、投资额达到一定规模以上项目,落户开工后,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补贴。
2.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研发机构对陶瓷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对企业研发实用性强、推广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创新项目,市财政给予相应的资金扶持。
3.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实施品牌战略。对荣获省以上著名商标或品牌的企业要给予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或国家出口名牌的企业要给予重奖。同时政府要引导陶瓷商会申请注册证明商标品牌,对入会企业施行品牌战略,打好“中国工业陶瓷之都”这张牌。
(二)强化服务措施,缓解瓶颈制约
1.提供产业发展导向信息,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定期发布国际陶瓷市场变化信息:每半年左右召开一次产业导向信息发布会,并利用全市各类媒介向企业介绍最新的国家产业政策以及陶瓷产业的发展动态,以此为契机,推动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
2.加强政银企协作,帮助企业缓解融资困难。积极实施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鼓励投资和融资的政策和措施,加快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实施股权出质等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进一步完善资产评估体系,尽快帮助企业落实土地、房产等权属问题,有效解决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
3.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改革改制,加速企业的体制创新。省、市、区三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快改制步伐,拿出部分国家改制资金,积极推进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加速机制和体制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增强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加强企业人才管理工作,提高劳动者素质。以萍乡高专为基础设立工业陶瓷专业学科,建立工业陶瓷人才培训中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引进和交流。积极推广职业经理人制度,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整体水平;加强紧缺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重视实用的职业技能人才,特别是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妥善解决劳动力结构矛盾和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5.加强对生产资源的调度,科学调配资源。适当提高陶瓷行业的准入门槛,对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低,污染环境的项目和企业实行关停。政府要正确引导对本地瓷泥的开采,合理调控燃气、电力、石油、运输等资源,保证产业发展的正常需求。
(三)支持重点企业,强化产业龙头
1.鼓励企业间的联合,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与企业之间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组建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鼓励小规模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小规模企业,对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要给予奖励。
2.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提高企业创新能力。鼓励企业创立研发机构,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有重大突破的研发机构要给予重奖。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3.加快园区建设进度,实现产业聚集。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经营、高强度投入”的要求和“投资多元化、建设业主化、经营企业化、品位现代化”的思路,完善园区设施和服务配套体系,完善园区规划。加快企业的入园进度,提高园区投资密度,实现园区的产业聚集,使江西省萍乡陶瓷产业集聚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工业陶瓷之都”。
4.积极招商引资,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拿出湘东最好的企业、最好的项目包括园区等一些重点项目来招商引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加强区域协作,实现资金、科技、管理、人才与发达地区、优势企业的嫁接。创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加快企业新扩改建项目建设进度,早日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创新经营思路,拓展市场空间。加快湘东陶瓷市场基础建设,建立仓储、销售、流通、服务体系,为发展陶瓷产业搭建良好平台。培育和建立资金市场、人才和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陶瓷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开辟陶瓷产业发展论坛,提高地方知名度、美誉度。实施品牌战略,积极保护行业知名品牌。倡导质量立市,引导企业注重产品质量,注重诚信经营,保护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地位。
二○一○年九月
(文章来自:http://xxgk.pingxiang.gov.cn)
|